孩子总是抱着玩偶不放怎么办?
在成长的过程中,很多孩子都会对某一事物表现出非常喜欢的样子。比如,不管去哪里都抱着布娃娃,背着小书包,拿着小手绢等,有时候甚至还会煞有介事地和物件聊天。一些父母看到后,就会强行地纠正孩子。但是,纠正的效果并不好,往往惹得孩子大哭。
儿童精神学家温尼科特将这些物体称之为“过渡性客体”。他认为,当孩子出生离开母亲身体的那一刻,就失去了最初的那种安全感。因此,在成长的过程中,会不断寻找可以带来安全感的替代品。
因此,当父母看到孩子喜欢某一个事物时,不必大惊小怪,强行纠正。但是,父母要仔细观察孩子喜欢的程度。若是出现过度恋物的情况,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,父母必须及时纠正。
孩子出现“喜欢抱玩偶”的行为,背后的心理原因很复杂,父母需要进行解读后,才能正确引导。
千万不要这样说
结果是:孩子因为找不到安慰物,哇哇大哭。
这样说会更好:
02昨天小熊告诉妈妈,它出去找朋友玩了,过几天就回来。小熊不在的几天,妈妈先陪着你。结果是:因为有了妈妈的陪伴,孩子慢慢忘掉了小熊。
温尼科特认为“过渡性客体”是儿童几乎无法切割的一部分。常被用来代表过渡性客体的物品有一条毯子、一件旧衣服、一个柔软的玩偶等。作为父母,我们需要了解这些物品不是单纯的衣服或玩偶,而是能够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一种存在,对孩子有着特殊意义,能够帮助他们对抗焦虑与寂寞。面对这些,父母只要耐心接受便可,多多陪伴孩子,而不是去强行扔掉孩子的玩偶。
结果是:孩子因为没有安慰物在身边,哭哭啼啼地不肯上学。
这样说会更好:
04小熊不舒服需要在家休息,你可以一个人去上学吗?
结果是:孩子因为担心小熊,决定先一个人去学校。
对一些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,当他们与父母分离的时候,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情绪,心理学上把这种焦虑称为分离焦虑。为了获得安全感,减轻自己的焦虑情绪,孩子需要拥有一件“过渡性客体”陪伴自己,比如玩偶小熊。有了小熊的陪伴,孩子不再感到孤单。但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,父母也要学会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戒掉对过渡性客体的依赖,更好地适应新环境。
专家教你这样做
01
给安慰物消毒
孩子喜欢某一件东西,会经常拿在手里,有的父母会觉得又脏又旧,担心孩子的卫生安全问题。孩子处于某种特定的需求,比如喜欢安慰物上某种熟悉的味道,父母既不能扔掉,也不能清洗。这时,父母就可以买一个紫外灯,经常照射一下,进行杀菌消毒。
给安慰物的消失找一个合理的理由
给安慰物找一个合适的消失理由,更容易让孩子接受。比如,孩子依赖的东西是小毯子,父母可以每天偷偷地剪掉一点,并告诉他:你越长越大,所以小毯子越变越小了。这样,就可以让孩子认为自己长大了,并且为此感到自豪,从而降低对小毯子的关注,最后完全戒掉小毯子。
03用外出游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
当孩子出现恋物的情况时,父母可以通过改变孩子身处的环境,来改变他的生活习惯。比如,带孩子外出旅行,见识新鲜、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参加有趣的活动,消耗孩子的精力。孩子疲惫后,即使没有安慰物,也能快速入睡。
04给安慰物找一个玩伴
当孩子特别喜欢一个玩具时,父母可以再买一个同样的玩具,将两个玩具摆在一起,然后告诉孩子:“晚上玩具也要回去陪家人,你的家人是妈妈,所以妈妈可以陪你睡觉。”当孩子接受了这种想法后,和玩具脱离,就可以慢慢戒掉安慰物。
孩子逐渐长大后,很多父母就会选择与孩子分床睡。很多孩子会感到害怕,便会依赖安慰物带来的安全感。所以,父母可以在跟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安全感和存在感后,再与孩子分床睡。
当孩子一个人睡觉感到害怕时,父母可以先陪伴孩子入睡,等孩子熟睡后,再离开。孩子有了足够的安全感后,就能勇敢地面对外界的刺激,不需要依赖安慰物了。
- 上一篇:没有啦
- 下一篇:孩子注意力不集中、粗心大意怎么办? 2020/10/16